張世民-互聯網連續創業者 “大智物移云”落地實踐者 傳統產業+互聯網實戰型講師 中國Wi-Fi產業聯盟副秘書長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特邀講師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高級講師 曾任:共享雨傘“JJ傘”丨聯合創始人、CEO 曾任:某共享經濟平臺丨聯合創始人、CEO 曾任:移動醫療平臺“醫號館”丨聯合創始人、COO
<p>自從2015年兩會政府報告發布以后,“互聯網+”迅速升溫,一個原本在互聯網小圈子內探討的話題,終于修成正果。李克強總理提綱挈領,寄望于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,通過信息化手段優化資源配置,推動傳統行業升級轉型,引爆新的經濟增長點,從而在“新常態”下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。</p><p>毫無疑問,互聯網+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。然而,究竟什么是“互聯網+”,不同的人有不同解讀。面對行業人士及資本市場的狂熱,我們必須冷靜思考,“互聯網+”的真正意義和潛在價值。</p><p>一段時間里,各行各業均熱衷于提及互聯網思維,似乎這是一劑萬能藥,無所不能。不能說這是一種錯覺,但至少有失偏頗。互聯網作為一個工具,其本質是改變信息交互方式,提高生產力和改進效率。無論哪個行業,以追求極致的標準來滿足客戶需求,才是制勝之道。互聯網正是為這種極致追求提供了助力。</p><p>傳統產業擁抱互聯網,是為了通過信息化手段,精準感知和觸達消費者,提供個性化、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,獲得認同并尋求良性互動,從而實現效率與效益的轉化。在對客戶體驗的極致追求上,正是傳統產業所欠缺的,這也是互聯網思維的精髓所在。</p><p> </p><p><br/></p>
授課對象:企業負責人、互聯網實施團隊負責人、政府部門/事業單位領導
<p>2017年8月22日,曾經的中國企業界標桿聯想集團,最新市值以當日匯率計算不足61.9億美金,還不到騰訊、阿里巴巴市值的2%,昔日PC巨頭的慘淡光景令人唏噓。在互聯網快速崛起的大背景下,聯想集團也面臨過戰略轉型機會,卻屢屢錯失良機。究其原因,聯想之父柳傳志也曾坦承:聯想自身缺乏互聯網基因。</p><p>不僅是聯想,基于最近幾年移動互聯網引發的線上線下融合大趨勢,萬達集團在王健林大親自推動下積極擁抱零售O2O,順豐速遞結合自身配送網點優勢打造社區O2O“嘿客”,各自均投入了大量優勢資源,結果卻都鎩羽而歸。還有無數優秀的傳統企業,也在嘗試與互聯網融合,卻不得其門而入,甚至走了不少彎路,交了大量的學費。根本原因,還是在于互聯網基因的缺失。</p><p>當下,互聯網已經進入下半場。我們需要思考,作為傳統企業和政府主管部門,應當如何為組織植入互聯網基因。</p><p><br/></p>
授課對象:企業負責人、中高層管理者、政府部門主管
創新是人類永恒的追求,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。從鉆木取火到蒸汽機的發明,從烽火臺的狼煙到現代互聯網技術,一部人類文明史,就是一部不斷超越、不斷創新的歷史。 互聯網在中國近二十年的飛速發展,其意義不僅在于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,更大的價值則是對85、90后這一代互聯網原住民思維方式的塑造。在BAT、小米、美團、滴滴、摩拜單車這些優秀的互聯網企業,員工平均年齡不到27歲,而這些年輕的群體卻創造了一個個傳統行業難以想象的奇跡。他們激情滿懷,充滿創意,高效執行,快速響應市場變化。這些年輕人有什么特征?究竟是什么驅使著他們縱情向前?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,我們都需要運用思維模式去解決各種問題,但卻常遇見許多難題,例如:思維不完整,在解決問題時難以作全面思考;偏重于邏輯思維,容易造成決策緩慢刻板;偏重于發散思維,雖處事靈活、決策快,但風險大。 本課程基于“全腦”理論基礎,構建流程化工具,這些工具分布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的各個階段,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操作性,從而幫助學員掌握在解決問題的不同階段,使用不同的思維創新和決策工具。
授課對象:企業負責人,中高層管理者
數字化轉型實戰專家
擅長領域:互聯網+大數據開發/互聯網轉型/大數據分析/通用管理/高效溝通/MTP